雞眼的形成因素有很多,比如常穿高跟鞋的女性往往容易出現「雞眼」,這是一種表皮增厚且深層的厚繭,隨著長期摩擦會越來越嚴重,最後甚至走路都伴隨疼痛,那麼雞眼怎麼消除?雞眼怎麼處理?
今天睫築台南美胸按摩根據造成雞眼的原因以及雞眼看什麼科,來教你5招預防雞眼以及3種雞眼治療方式,而不是胡亂使用雞眼藥膏、雞眼貼來讓雞眼消除!
雞眼成因
雞眼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,主要發生在手部和腳部的皮膚上,通常是因為長期受到壓力或摩擦而形成的。雞眼的成因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,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-
長期受壓力或摩擦
長期受到壓力或摩擦是雞眼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。當手部或腳部長時間受到摩擦或壓力時,皮膚的表層會逐漸變厚,形成角質層,這是為了保護皮膚。如果壓力或摩擦持續存在,這些角質層就會繼續增厚,最終形成雞眼。
-
鞋子不合適
穿著不合適的鞋子也是雞眼形成的原因之一。如果鞋子太緊或太小,腳趾會受到壓迫,導致皮膚變厚,形成雞眼。同時,如果鞋子的鞋底硬度過高或鞋子的內部摩擦力過大,也會加速雞眼的形成。
-
走路姿勢不當
走路姿勢不當也是造成雞眼的原因之一。如果步伐不穩或姿勢不正確,會導致腳部受到不必要的壓力或摩擦,進而引發雞眼。
-
皮膚過度乾燥
皮膚過度乾燥也可能導致雞眼的形成。乾燥的皮膚容易產生龜裂和角質增厚,進而形成雞眼。
-
皮膚感染
有時,皮膚感染也會導致雞眼的形成。當皮膚受到感染時,會產生細胞增殖,進而形成雞眼。
雞眼是什麼
雞眼是一種常見的足部皮膚疾病,通常會出現在腳趾頭或腳底的壓力部位。它們通常是硬而凸起的,有時會引起疼痛和不適。在醫學上,雞眼也被稱為鵝掌、鸚鵡螺、角質增生、鱗狀織增生等。
雞眼的主要成因是長時間受到摩擦和壓力,導致皮膚過度角化形成硬而凸起的表面,形成了角質層的增生。雞眼通常是一個圓形或橢圓形的瘤狀突起,直徑一般在1-2毫米之間。雞眼可以是淺褐色或黃色的,常常被誤認為是一個疣或是水泡。
當長出雞眼可能會感到不適或疼痛,尤其是在長時間行走或穿著緊身鞋時。此外,雞眼還可能導致皮膚變厚,造成皮膚乾燥,並有可能感染。
治療雞眼的方法包括物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兩種。物理治療通常包括使用藥物和穿鞋墊,以減輕壓力和疼痛。藥物治療包括使用含有水楊酸和尿素等成分的軟膏,以軟化和去除角質層。在嚴重的情況下,醫生可能會建議手術切除雞眼,但這通常是作為最後的手段。
值得一提的是,雞眼通常不會對身體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,但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感染和其他足部疾病的發生。因此,如果你有雞眼,應該盡早採取預防和治療措施,以確保足部健康。
雞眼種類
雞眼是因為當人體肌膚因為長期的摩擦以及壓迫,讓角質增厚增多,最後形成厚厚的繭!關於雞眼怎麼處理,得依據雞眼的種類來決定。
雞眼大多為單獨一顆存在,通常會出現在關節突出處,比如腳趾縫、腳趾外側、腳底足骨末端等地方,而因為角質堆積於深層,往往會因摩擦與壓迫而刺激神經感到疼痛難耐。
-
硬雞眼
常見於腳底、腳尾趾外側與腳趾等長期受壓迫處,因為過度的摩擦與角質堆積,一般觸摸起來會呈現硬塊,外觀上呈現圓形或橢圓形。
-
軟雞眼
大多出現於兩趾之間的縫隙,因為摩擦較沒有硬雞眼過度,觸摸起來質地較軟嫩,且顏色偏白,屬於輕度的雞眼症狀!
雞眼怎麼消除3大招
對於雞眼怎麼處理,因雞眼主要為角質增生導致,因次可以根據軟雞眼或硬雞眼來透過諮詢醫師診斷,來採取以下3種不同的雞眼治療方式。
-
雞眼貼&雞眼藥膏
這適用於輕中度的雞眼患者,雞眼貼與雞眼藥膏大部分含有水楊酸成分,能夠幫助角質代謝並軟化厚繭,持續使用能夠讓外層的雞眼足繭乾燥後脫落!
-
冷凍治療
這是大部分針對雞眼的治療方式,通常是用於中、重度的雞眼患者,透過低溫的液態氮來破壞雞眼的角質增生組織,隔幾天後便會自行脫落。
-
手術切除
當以上兩種方式都無法去除雞眼,且雞眼症狀嚴重者可以透過醫師評估後,以手術的方式切除病灶,不過需要特別注意切除後會有傷口縫合的情況,容易留疤要特別對於傷口進行護理照顧,避免發炎情況。
5招預防雞眼
想要預防避免雞眼產生,那麼對於足部的保護是不可少的!
-
舒適棉襪
選擇透氣度佳且舒適的棉襪,能夠對於腳掌加強保護,並更加減少腳部與鞋子的摩擦。
-
選擇合適的鞋型
避免穿著鞋頭較窄且不透氣的皮鞋、高跟鞋,同時選擇鞋頭較寬且後腳跟具有支撐保護力的鞋子,能夠輔助日常走路運動時減少腳掌肌膚與鞋子的摩擦。
-
泡腳&加強保濕
適度的泡腳或是加強腳部的保濕,可以幫助軟化角質促進肌膚角質代謝,避免雞眼產生。
-
正確走路姿勢
當使用不正確的走路方式,如內八等走路姿勢,避免腳掌某些位置長期受到擠壓摩擦。
-
加上鞋墊
於穿著鞋子後加上鞋墊可以再強化腳掌與鞋子的減少摩擦,讓角質堆積狀況不會太嚴重!
雞眼看什麼科?
一般醫院設置的皮膚科或外科整形外科等,都能夠針對雞眼問題來幫助你!
雞眼會自己好嗎?
雞眼一旦產生,不進行治療是無法自行痊癒的,並且容易因持續摩擦而越變越嚴重,疼痛感會更加強烈。
關於雞眼怎麼消除與雞眼怎麼處理,大多需要經過醫師診斷來治療,同時根據雞眼成因,透過日常習慣的預防雞眼比起治療更有幫助!